【上海民盟】以澎湃的激情迎接科学的春天——记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盟员科学家们

发表时间 2018-04-05 0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以澎湃的激情迎接科学的春天——记中科院上海分院的盟员科学家们

  在中科院上海分院,有一群盟员科学家。他们刻苦攻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成为了科研领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他们埋首工作,把专业知识、敬业精神与爱国之情融汇在一起,推动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也推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他们中有成果辉煌的“60后”、年富力强的“70后”、声名鹊起的“80后”,他们在科学探索的接力赛中,展现着民盟科学家的卓越实力,也以澎湃的激情迎接着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科学的春天。

吴蓓丽、赵强:学霸伉俪又出新成果

  沪江水暖,草木初绿。2018年1月4日,新年的第一缕春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吴蓓丽研究员和赵强研究员送来了好消息,他们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研究团队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三维结构,该项成果将有助于加快2型糖尿病新药的开发,目前仅我国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就超过了1亿。

  这对盟员伉俪的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也令项目的主要合作者之一、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十分高兴。他说:“这是上海药物所GPCR研究团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研究成果。”GPCR是人体内的一个蛋白质大家族,2007年科学家才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第一次解析出它的清晰结构,开启了GPCR研究的新时代。正是从2007年起,蒋华良着手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其中就包括2011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落沪的吴蓓丽和赵强。他们从海外归国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及地方的科研项目,不断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研究成果问世,屡获殊荣。

  “我们团队目前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领先,这是搭平台、引人才,建立优秀人才队伍的一个成功案例。”蒋华良说。他始终坚持,在创新转型进行时中,人才队伍的建设也要向原始型创新转型,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将国家和上海人才发展计划与单位自身发展特点相结合。

何祖华:与“水稻的癌症”战斗到底

  民盟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是个拥有400多名成员的大家庭,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并不是少数。中国科协公布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何祖华研究员的成果名列其中。

  30多年前,从硕士课题开始,何祖华的研究方向几乎从未离开过“水稻的癌症”——稻瘟病,他始终记得在浙江农村看到的大片稻田颗粒无收的悲惨景象。多年来,他带领研究组长年坚持研究并成功破解目前国际上抗谱最广抗性最持久的抗病位点Pigm,发现该位点通过蛋白互作和表观遗传方式精妙调控一对功能拮抗的免疫受体蛋白PigmR和PigmS协调水稻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的新机制,为作物高抗与产量矛盾提出新的理论,发现了全新的植物免疫模型,也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有效技术。这项研究成果2017年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并已被40多家单位应用于抗病分子育种,新品种已经推广1000万亩以上,在稻瘟病重灾区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对于减少水稻损失,减少农药使用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何祖华的办公室门后,总是挂着他下田时的行头——起球的灰色运动裤、蓝毛巾、遮阳帽和尼龙挎包。如果你在稻田边遇到他,看到他俯身弯腰的样子,或许会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稻农。

宣利江:这么多年我就做了一件事

  由于成功研发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宣利江研究员把国内该拿的奖都拿了,最近的一次是201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宣利江却说,相比这些奖励,患者的好评,更让他有成就感。“有一次,我和制药公司的人在门诊等医生,看到不断有患者向医生主动提出要用丹参多酚酸盐,他们说之前使用的效果非常好。”宣利江说。那一次他被医生“晾”了两个小时,当医生得知他就是药物的研发者时,连连道歉。宣利江笑着说:“还要谢谢你呢,我无意间听到这些患者的评价,心里特别高兴。”

  从1992年做博士论文至今,宣利江已经与丹参“纠缠”了20多年。传统的丹参制剂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宣利江和研究团队长期“攻关”,成功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制剂“从经验到证据,从模糊到清楚”的跨越,确保了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目前,每天近10万名病患在使用这种药。

  “这么多年我就做了这一件事,幸运的是,做成了。其实药物研发有时候就像蒙着眼睛过独木桥,走过了摘下蒙眼布才发现之前有多么险。”宣利江说。在新药研发并量产后,他仍没有停止深入研究,通过不断深入的后续研究来完善药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

  宣利江第一次参加新药的专家评审会时,一位专家对他说,“从此以后你要辛苦了”。宣利江后来才慢慢理解,药投入市场后,他就肩负起了更多更大的责任。他说:“今后还要在药品的大生产中把细节抠得更细,确保药品质量。通过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到临床的不断循环往复,获得更多的科学证据来指导药物的精准使用。在你能够做好时,一定要尽力而为。”宣利江始终记得药物所老所长赵承嘏先生八十多年前提出的建所理念——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宣利江说:“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讲,这就是药物研究者的初心。”

胡国宏:上海的科研氛围好

  生于1977年的胡国宏走在中科院里,清瘦的他一脸朝气,依旧是学生的样子,丝毫看不出研究员、博导的身份。2017年,对胡国宏来说是个丰收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这一年,胡国宏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乳腺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对靶器官选择性的调控机制。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类在乳腺癌向不同靶器官转移过程中具有相反功能的基因,充分说明了微环境对癌细胞转移的重要调控作用,并为乳腺癌晚期病人的多发转移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胡国宏带领团队研究乳腺癌细胞在骨、肺、脑、肝四大靶器官的转移情况和机制,不断有突破性发现。

  做科研的同时,胡国宏也带着十几个学生,他上课非常生动形象,颇受学生们欢迎。比如,怎样把癌细胞转移说得更通俗?他打了个比方,癌细胞转移好似背井离乡,通过血液循环飘洋过海,到达海外后长期休眠,适应环境后在合适的情况下苏醒,开始生儿育女、开枝散叶,这就形成了转移灶快速生长。胡国宏的研究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阻断过程,延长癌细胞休眠状态。

  胡国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后研究结束之后,被“百人计划”这块“吸金石”吸引到中科院。在国外生活了9年之后落户上海,他感觉非常习惯:“这里城市环境好,科研氛围好,毫无过渡期困难。”胡国宏说,上海海归多,各方面投入多,硬件上很不错。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人才的投入,重视原创基础。目前原创性成果还相对较少,有了足够的原创,应用转化才是有源之水。

  2018年上海“两会”,胡国宏第一次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他说:“我要认真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市政协委员,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柳红:责任感是科学家应有的“标配”

  “过年期间忙着国家自然基金申报,抓紧写申报材料,年都没有过踏实,这大概这是很多科研人员的过年常态吧。”研究员柳红身着一袭红衣,还带着过年的喜庆,举手投足间不经意体现了当代女科学家的风采。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氟诺哌齐于2017年9月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这种药物作用于某些蛋白,有“快结合、慢解离”的特点,起作用的时间长,安全性更高。2018年1月初,又传来佳音,柳红与李佳、蒋华良等三个课题组合作开发的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也获批开展临床研究。

  柳红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高效的有机合成技术,发现并优化药物先导化合物,而这正是新药发现的关键环节之一。柳红说:“我现在手上有7000多个化合物,为发现新药打基础。”在药物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失败可谓不计其数。柳红说:“发现要靠不断的摸索,屡败屡战,不断为后面的工作积累经验。”柳红认为,上海的创新环境非常好,但厂家和企业对创新药物的关注度和投入还有待提高。她希望企业在做强、做大的同时,能够对创新药物的研发更加重视。

  在柳红看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科学家应有的“标配”,她一直关注着禽流感、艾滋病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为国家卫生安全进行技术储备。柳红曾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将10万元奖金交给民盟市委“烛光行动”,帮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17年,柳红又荣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为上海民盟再添一份荣誉。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民盟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一年,还有很多成绩无法在此文一一展现,比如张鹏研究员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上共同发表了揭示甘薯起源的重要论文,开创了多倍体复杂基因组分析的先河……更多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他们最简单的初心履行职责,将自身专业与家国情怀、民族使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用基础研究的发现推动整个世界向前。

  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来说,更是“夯实基础”的一年。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科创中心作为上海需要深化的核心功能,首次与其他“四个中心”一起,被并称为“五个中心”。这不仅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有利的机遇,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民盟市委副主委的蒋华良院士所说,民盟的科技工作者们除了立足自身岗位作出贡献外,还要在科技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探讨,为好政策的出台建言献策。

(原载于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官网  记者左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