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所侍茹荣获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纪念“科学的春天”40 周年征文比赛一等奖

发表时间 2018-11-20 00:00:00.0 【字体:大 中 小】

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开展纪念“科学的春天”40 周年系列活动,上海药物所工会和离退休办公室共同组织所内主题征文活动,其中退休职工侍茹撰写的《新药梦,赤子情》一文通过多个新药研发“人”和“事”,生动描述了药物所人为了同一个“出新药”的梦想前赴后继、辛勤耕耘的感人故事,充分反应出改革开放40年为了我国人民健康事业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投身科技的奉献精神。该文荣获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征文比赛一等奖。


附获奖文章:

  新药梦 赤子情

  (侍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大或小,或美丽灿烂或平凡朴素。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新药梦。创制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梦想,他们辛勤耕耘,宵衣旰食,百折不挠,他们呕心沥血,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热爱 以身殉职

  2018年4月21日上午,700多位同行、学生、亲朋从全国各地赶到上海龙华殡仪馆,参加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逸平研究员的遗体告别仪式,“天堂路远,请带上我们的哀思一起上路”。人们沉痛悼念这位55岁的著名药理学家,他为“新药梦”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最终倒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从1993年开始,王逸平不幸罹患克罗恩病,手术切除了一米多长的小肠,此后他的病情反复发作,不断加重,治疗药物也渐渐失去疗效,体重下降到不足90斤,多次出现腹泻、便血、腹部剧痛导致昏迷等情况,只有不断加大药物剂量和使用止痛针才能稍微缓解痛苦,疼痛难忍时他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靠一靠、歇一歇,或把自己浸泡在浴缸里用热水来缓解疼痛。从30岁到55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王逸平在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同时成功研制出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有显著疗效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目前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1500多万患者受益,被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医药品种,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王逸平的学生李惠惠回忆说“王老师比我们学生还勤奋,每天早上七点半就到所里了,晚上十点半甚至更晚才离开办公室。双休日、节假日也多是在办公室和实验室里”“王老师常说,选择了新药研究就是选择了科学长跑,面对昼夜不停的沙漏,我们能做的就是跟时间赛跑!”

  奉献 家国情怀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上海药物所几代人的奋斗历程,正是习近平主席这番话的最好诠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医药工业举步维艰,几乎一片空白。1932年9月,“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创立(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前身),创始人赵承嘏所长秉持“使中国药物科学化”的宗旨,提出了“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为人民解除病痛”的办所宗旨,从无到有,开启了中国现代药学研究的征程。赵承嘏先生倾其毕生精力孜孜不倦于为百姓寻找治疗疾病的新药,直至临终之日上午仍在实验室里工作。

  1955年,党中央发出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临危受命,并成功研制出多种重金属解毒剂“二巯丁二酸钠”。为了早日完成临床毒性试验,丁光生、梁猷毅两位研究员甘愿冒着巨大风险在自己身上试药,并一一记录下实验数据。

  62年前,金国章、胥彬等研究人员从老所长赵承嘏手里接过其珍藏了几十年的从中药延胡索中分离出的生物碱样品,继续开展深入研究,发现了延胡索乙素(四氢巴马汀)具有镇痛和镇静双重作用,并发展成为具有良好镇痛、镇静催眠作用的新药罗通定。回顾自己60多年的科研生涯,金国章院士说一直用“安贫乐道,志在前程,为国争光”自勉。

  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人的记忆中,这样无私奉献的例子举不胜举。

  创新 争分夺秒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体而言创新能力仍然十分薄弱,生产的药品中97%为仿制产品,自主创新的药物不足3%,在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情况严峻。

  1993年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达成协议,随后欧共体和日本也照此模式与中国达成协议,我国不再能够无偿仿制国外的新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承担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面临空前的挑战,加强自主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创新药物的研发极其困难,这是公认的事实。与世界药物研发强国相比,我们的差距巨大。怎么办?抱怨,喟叹,坐而论莫如奋起直追。上海药物所是新药研究的国家队,更是责无旁贷、责任重大。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起步较晚。过去科研人员比较重视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不太注重国家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现在科研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创制新药上来了。与时间赛跑,是所有科研人员行为轨迹的写真。

  英年早逝的王逸平研究员有个“三万天”的理论:“人的一生大约有三万天,能用来工作的有效时间只有一万天。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王逸平对研制新药的追求深入骨髓,就在他离世前一周还跟妻子说“再给我十年,再做出两个新药来”,在有生之年做出“全球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勤勉地奋斗着。

  著名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毕生勤奋工作,惜时如金,他常常在图书馆里埋头查阅全球本领域相关的学术期刊,并选择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做摘要卡片,每个周末和假期他仍到所里来伏案工作,春节期间也不例外,大年初二初三就可以看到他在所里工作的身影。嵇先生虽已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留下来的3万多张资料卡片仍无声地激励着后来者。

  2018年,上海药物所研究的抗糖尿病新药欣格列汀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石杉碱甲控释片获批进入临床研究、抗癫痫1类新药TPN102获准进入临床研究。7月17日更是传来激荡人心的好消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多靶点协同机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

  ……

  怀揣“新药梦”,努力前行,“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来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党群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