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科院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的公示

发表时间 2020-10-10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关于评选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38号)要求,上海分院及系统各单位按照有关程序及要求推荐,经评审,现已产生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2个,先进工作者2名,现公示如下:

先进集体:

一、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研制团队。

该团队骨干科研人员由中国科学院最早成立的创新一号卫星研制队伍组成。2014年12月,国家重大装备科研型号--遥感三十号卫星星座正式立项。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积极响应并组建了研制团队,研究方向涵盖卫星总体设计、信号感知等领域,形成了一支作风硬朗、敢打敢拼的航天“铁军”。

该星座系统是我国第一个低轨卫星星座,也是国家重大装备科研任务。研制流程高度并行,仅三年完成15颗卫星研制,12科卫星发射组网运行,创造了我国航天史的奇迹。团队勇于担当,连续组织攻克多项极具挑战的关键技术:首次突破高速大惯量比旋转姿态耦合控制技术;首次突破复合多通道高速空间滑环机理及长寿命技术;首次直接面向最终应用;开创我国航天组批卫星快速研制及管理的先河。

曾获奖项:

1.2016年在北京由中央组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六部联合颁发的“XXXX工程突出贡献奖”

2.2020年在北京由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十三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专用领域)重大突破项目”

 

 

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时敏红外探测关键技术研究集体。

该团队近20年来始终围绕先进红外信息获取技术突出的时效性与灵敏度问题,从艰苦卓绝的方案论证到历尽艰辛的关键技术攻关,攻克了多项世界顶级的时敏遥感难题,为我国在该领域近年跻身世界前列做出了重大贡献。该团队潜心专研、甘于奉献,用超人的耐性、坚强的决心,坚持自主创新,坚持围绕世界级难题的新型遥感仪器开展潜心专研,不为利益诱惑,一次次把失败甩在脑后,先后解决了精度超标、模态超标、资源超标等问题,效益显著。由于成果显著,创新活力强,在本领域有重要影响力,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动计划中的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曾获奖项:

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17年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奖状

2018年XX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度上海市科技系统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17-2018年度上海科技系统先进集体

2018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2018年度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先进工作者:

一、唐勇,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1964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唐勇针对合成化学中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等挑战性问题开展研究。他首次提出用“边臂策略”设计催化剂,发展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手性配体及新反应,多种新反应应用于天然产物分子合成;发展了系列新型单中心烯烃聚合催化剂。发表文章160余篇,多次应邀在Acc.Chem. Res.等期刊撰写专题,获得中、美、日和欧洲发明专利超30件。多项研究成果实现转化,基于新型催化剂实现的易加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实现商业化应用;在国际首次实现高支化聚乙烯油LPE成套技术开发,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示范线。他领导开发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过滤专用树脂及去除熔喷料VOC和气味问题的成套装置和工艺成功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唐勇培养的博士中多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

曾获奖项:

1.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自然科学类,第三完成人)

2.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

3.2002年中国科学院-拜尔青年科学家奖

4.2004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5.2006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6.2011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7.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8.2012年中国化学会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9.2015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奖

10.2015年上海市科技精英

11.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2.2019年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

 

二、崔平,女,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1957年2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崔平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创立了宁波材料所,引进与培养了一批优秀高端人才,产出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使材料所成为中科院与地方合作的样板,对补齐区域创新短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区域在钕铁硼强磁材料、特种纤维、新能源材料等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使宁波的新材料产业牢固占据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头把交椅”,极大推动了中科院研究所面向经济主战场作用的发挥。她致力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探索,根据中国的实际和科技规律,摸索出了一套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的做法和经验,不仅指导了宁波材料所的良性发展,也为其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曾获奖项:

1.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排名第二)

2.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排名第四)

3.常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排名第二)

4.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1990年)

5.安徽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

6.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 

7.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个人二等奖 (2001年)

8.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2001)

9.宁波市科技创新推动奖(2006年)

10.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08年)

11.中科院十大杰出妇女(2009年)

12. 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年)

13. 宁波市首届巾帼科技人才奖(2011年)

14. 宁波市十大杰出女性(2011年)

15.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4年)

16. 宁波市杰出人才奖(2015年)

 

上述公示的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2020年10月15日。如有情况反映的,可在公示期间向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党群工作处反映。联系电话:64315536;联系邮箱:zhux@shb.ac.cn  联系地址:岳阳路319号(邮编200031)。

 

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

中共中国科学院沪区委员会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