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五期报国讲坛——葛 健:科学家在原始创新方面的创新思维和习惯

发表时间 2022-10-20 【字体:大 中 小】

发官网.jpg    

        10月19日下午,由中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中共中国科学院沪区委员会主办、上海天文台党委承办的中科院上海分院第五期“报国讲坛”顺利开讲。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李晴暖出席论坛并讲话。本次讲坛由上海天文台党委书记侯金良主持,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作《原始创新:科学道路上的从0到1——谈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习惯》专题报告。

1.jpg

      党委书记侯金良在致辞中说,科技事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切实承担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他表示,葛健研究员目前是科学院空间先导地球2.0科学卫星背景型号研究的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实测天文、天文技术和仪器研究。此次邀请他在“报国讲坛”做专题报告,旨在请他结合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他本人科研经历,讲述他心目中的“原始创新科学家”所具有的创新思维和习惯,帮助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打开一扇“思想之窗”,也是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举措。

IMG_4600.jpg

      报告中,葛健研究员用人类第一颗系外行星发现的故事以及银河系中心黑洞质量测量的典型案例等,畅谈了“钱学森之问”的三点思考,分别是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尝试用代替寻找答案(归纳思维),注重问新的问题(演绎思维);注重概念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概念),深入认识和研究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律);识别和研究工作结果的不确定性来发现新现象和揭开自然规律。

      葛健说,原始创新科学家都具有深爱所研究方向、敢于从无到有、持续的努力和百折不挠的特征。他分享了自身原始创新的一些故事,他读博士的第一个研究工作发现了宇宙学常数存在的观测证据,先于1998年通过超新星观测发现宇宙加速的证据,却未能认识这是由宇宙暗能量产生的结果,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是没有学会问为什么,没有深刻地去分析和理解结论的不确定性”。自此以后,他渐渐地学会了问“What(是什么)”,“How(如何发生或发现)”,最终也学会问“Why(为什么)”。此后他发展了固定延迟干涉仪原理,成功运用到原始创新的高精度多普勒测量仪,并探测到了系外行星信号;研发了人类首台多目标多普勒测量仪,并成为国际斯隆数字巡天三期多目标地外行星巡天项目(MARVELS)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发现了20多个棕矮星、400多个双星以及50多个系外行星候选者等,其中包括一个奇特的双星系统中的巨行星和棕矮星系统。

      “人一定要有梦想”,他一再强调。心怀搜寻系外行星的梦想,他领导团队自主研制高色散光谱仪和建造望远镜,开展达摩近邻宜居行星巡天,成功发现一颗距地16光年距离处、绕着类太阳恒星波江座40运行的超级地球,也就是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上想象存在的瓦肯星。

      “好奇心驱使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探测到第二个地球”,2018年他就思考要回到祖国,继续追寻他的系外行星梦想。2020年他回国并加入上海天文台,大力推进“地球2.0”项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70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超过400多位天文学家和技术人员,他希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天文学界的通力协作下, 发现第一个地球2.0,构建各类系外行星的大样本,回答地球2.0在宇宙中有多普遍、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等核心科学问题,在系外行星探索历程中镌刻下闪亮的中国印记。

       会上,李晴暖向葛健研究员颁发了报国讲坛纪念牌。

IMG_4623.jpg

       她表示,本期报国讲坛在二十大期间举行,意义深远,我们的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伟大成就。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代科学家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鲜明特征的科学家精神。她要求大家不断弘扬科学家精神,结合“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新使命、新任务和新要求,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立足平凡岗位,勇担历史重任,为国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报国讲坛”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讲述身边科学家故事”的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坛,旨在进一步传承好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以“身边事”激励“身边人”,进一步激励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海分院系统各研究院所广大党员、一线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近千人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参加本期“报国讲坛”。